当 50 组家庭把书香揉进了暑假的尾巴 ——“吉图知阅行研学日活动”第二期收官






8月25日的晨光刚漫过吉林省图书馆的台阶,一号门前便挤满了来参加“吉图知阅行研学日活动”的身影,工作人员举着队牌清点着人数。50组家庭的期待,像刚开瓶的汽水,咕嘟咕嘟冒着泡。这是“吉图知阅行”第二期的开场,没有哨声,却有那么多双眼睛里的光,比初秋的太阳更亮。
书库的秘密:原来书架会“说话”
厚重的书库大门打开时,100只小耳朵都屏住了呼吸。冷气混着纸张特有的气息弥漫出来,孩子们集体“哇”了一声——那些直通屋顶的书架,真的比篮球运动员还高!书架层层叠叠,像巨人搭起的积木城堡,架上的书脊五颜六色,像贴满了秘密邮票。所有在书架上的书籍都像睡着了,等待着读者的“叫醒”。借阅部的工作人员吕双介绍得详细,孩子们听得认真,这个神秘的地方,藏了那么多新鲜的知识。
拓印的魔法:墨香里藏着会跳的字
一楼大厅的长桌上,早已经摆好了雕版、宣纸和墨刷。历史文献部的老师们刚拿起刷子,孩子们的小手就举成了小树林。“宝贝们,我们要像给小猫顺毛一样轻哦!”宫文娟老师示范时,墨汁在雕版上晕开,像给文字盖上了一层薄纱。
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,拿起刷子就开始“工作”,结果宣纸上的字有的变成了“墨团娃娃”,有的则像挠痒痒没刷上需要重来。一顿操作之后,有的孩子手上、袖子上、鼻尖上,都沾上一点墨汁,但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笑容。
线装书里的匠心:针线会讲故事
线装书展区的桌子上,摊着泛黄的宣纸和棉线。历史文献部刘宝华老师拿起一本线装书,指尖划过书脊的线痕:“你们看,这些线不是随便缝的,像给书系了安全带。”他演示折页、穿针,一套动作行云流水,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。小朋友们惊叹,原来不是所有书都是粘起来的、订起来的,还可以“织”起来!
小小管理员:给书籍当“向导”
少儿阅览室里,50件红马甲穿在孩子们身上,像一片移动的小火焰。经过培训,孩子们立刻上岗。穿马甲的小男孩儿张雨辰抱着绘本跑过去,踮脚把书放进空位,拍了拍书脊,像在对它说“欢迎回家”。还有的孩子给书籍贴上标签,细细看着图书的分类,原来想快速找到一本书,首先也要知道书的“身份证”,这可真是太有趣了。
典籍与音符:穿越时空的对话
典籍博物馆里,《见字如面》展的玻璃柜前,孩子们的影子投在泛黄的手稿上。“这是古人写的信吗?”“古代人可太厉害了,字写得真好看。”“古代人练字的时候哭鼻子吗?”“古代人的墨是什么味道的?”展柜里的光照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,仿佛千年前的墨香,正顺着光的纹路,流进他们心里。孩子们珍贵的好奇心,是这场活动最好的礼物。
音乐图书馆的体验更像一场惊喜。当《月光奏鸣曲》从数字播放器里漫出来时,有的孩子轻轻晃着脑袋跟着旋律哼起调子。曲乐叮咚,像泉水在石头上跳舞,孩子们忽然都安静了,连呼吸都轻了许多。
离馆时:书包里装着比阳光更明亮的收获
11点的阳光有些刺眼,斜斜照进馆门口时,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馆了,手里攥着自己拓的字,脑子里装着不一样的图书馆知识。那些不断跳出来的图书编号,高大的书架,会说话的文字,沾墨的刷子,都给孩子们的暑假,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书香味道。
蝉鸣还在树梢拖着长音,暑假的尾巴正悄悄溜走。但 50组家庭知道,这个上午,书库的书架记住了孩子们的惊叹,拓印的墨香留住了他们的笑声,线装书的针线缝进了他们对“认真”的理解。这场研学不是结束,而是一颗种子落进土里的声音——当书香和匠心住进心里,总有一天,会发芽成更辽阔的风景。
撰稿、初审:胡莹
编审:张丹
复审:孙秀萍
终审:张勇